查看原文
其他

内幕交易为何屡禁不止?

市值观察 市值观察 2023-04-13

2023年2月10日,中国证监会在官网要闻区贴出一篇文章,通报2022年案件办理情况。

里面提到:“靠内部消息炒股获利”的市场陋习仍未根除,并购重组、实际控制人变更等重大事件仍是内幕交易高发领域。

同一时间,因为成飞集团要借壳上市,刚刚复牌的中航电测正在上演疯狂,连续斩下8个20cm的一字涨停板,成为2023年第一大牛股。

在一切没有定论之前,确实不能高兴得太早。可能是被这疯狂的走势“吓到”,也可能是看到通报马上自查,中航电测突然公告:

“不排除有内幕交易的可能”。

“内幕交易”这颗毒瘤,一直以来侵蚀着A股的肌体,但还不乏有人奉此为炒股之道。


01

蹊跷交易

2月13日,中航电测发布公告,尽管在本次交易的筹划及实施过程中,交易双方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但是不排除有关机构和个人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内幕交易的可能,因此本次交易存在因涉嫌内幕交易而被暂停、中止或取消的风险。

从中航电测的股价变化来看,在1月12日股票停牌之前,并没有大的变化。

但从公开披露的股东持股数据变动来看,确实难逃内幕交易的嫌疑。

根据三季报数据显示,郭彦超、陈楚芳和朱林英三位自然人牛散新进成为前十大流通股东,分别持有147.5万股、136.22万股和130万股。

停牌前一个交易日,中航电测还更新了前10大流通股东的持仓情况。

其中郭彦超加仓近186万股,也就是从去年九月底到今年1月11日持仓量翻了一倍有余,持股比例提升至0.56%,跃升为第七大流通股东。

精准伏击的不仅有牛散,投资机构也不少。

国华人寿有两个产品在停牌前新进前10大流通股东,而三季报进入前大股东之列的招行旗下的一只基金产品,在最新持股数据中加仓了81万股。

此外,中航电测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也在停牌前出现在10大流通股东中,是否涉嫌内幕交易,也值得商榷。

中航电测最新股东持股数据  来源:同花顺

因涉嫌内幕交易而终止并购重组,在A股并非没有先例。

2021年11月10日,新力金融发布公告,计划收购比克动力不少于51%的股权,切入当时火热的锂离子电池行业。受此消息影响,公司股价出现大幅上涨,2021年10月末至12月17日最高点,涨幅超1.7倍。

可是十多天后,新力金融收到问询函,要求公司说明并购交易中是否存在内幕信息泄露的情形。公司随后也发布公告回应市场争议,称本次重组可能因为涉嫌内幕交易而被暂停、终止或取消。

2022年3月31日,新力金融宣布重组失败,而终止重组的重要原因之一,或许就是难以脱身的内幕交易嫌疑。

重组失败,公司股价大幅下跌,几乎回到了公布消息之前的位置,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02

监管的拳头

内幕交易被称为资本市场的“毒瘤”,人为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损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扰乱了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堪称见不得光的老鼠仓。

近年来,在注册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维护信息披露的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成为保护投资者权益和净化市场生态的重要抓手。

与此同时,伴随着资本市场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异动监控系统也越来越先进。一旦上市公司股价或持仓结构在重大且未公开信息披露前产生异动,监管层很容易从上市公司内幕知情人或者异动账户的资金流向和通讯联络中找到蛛丝马迹。

2019年,证监会处罚的内幕交易案件只有55宗,到了2022年,相关案件的处罚数量已增加到170宗,内幕交易的查处数量明显增多。

最近几个月,有关A股内幕交易的信息频繁见诸报端,而且很多案件是回溯调查,处罚对象和范围有所拓宽、惩治力度有所加强,监管的严厉态度可见一斑。

2022年12月8日,锂矿巨头赣锋锂业发布公告,公司证券账户在2020年并购江特电机敏感期内买入对方公司股票2648.38万元,被证监会没收违法所得110.53万元,并处以331.59万元罚款。在本次判例中,上市公司作为内幕交易的受罚对象,颇为少见。

2023年2月11日,春兴精工公告称,实际控制人孙洁晓因涉嫌在2016年前后公司并购敏感期买入自家股票超过2亿元,被苏州检察院提起公诉。这是A股上市公司中为数很少的董事长因为涉嫌内幕交易罪被检察院公诉的案例。

2月12日,因搭上了ChatGPT等多重概念而在近期大涨的游戏公司汤姆猫公告,公司前董事长因为在2019年前后金科文化并购汤姆猫期间,违规减持金科文化的股票,将面临300万元的行政罚款。因减持避险而被罚,同样是近年来少见的典型案例。

莫侥幸,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03

陋习待解

“靠内部消息炒股”一直是A股市场的陋习。很多人觉得股市就是赌场,炒股要赚钱,就得靠内幕消息炒短线。

在过去投机成风、炒作盛行的时代,价值投资并不受待见,谈论宏观周期、行业趋势、公司质地、估值高低之类的重要指标,往往被投资者嗤之以鼻,反而是各类小道消息大行其道,各种违规交易的现象层出不穷。如果谁能拿到重要的内幕消息并借此炒股获利,往往被认为是有能耐的表现。

在这样的市场生态和风气当中,内幕交易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对于那些有机会获得内幕消息的人来讲,就很可能犯错而不自知,以至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

2017年,小牛电动创始人李一男还在金沙江创投任职,华中数控正在筹划并购重组,时任总裁李晓涛和李一男正好是校友关系。李一男在和对方电话交流过程中,知晓了相关内幕信息,随后在信息敏感期内,使用妹夫和母亲的证券账户,耗资1148.55万元买入华中数控,合计获利700万元。

最终,事情暴露。李一男因内幕交易罪身陷囹圄,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六个月。

客观来讲,李一男身家早已过亿,而且名声在外,应该不至于为了700万的利润铤而走险,其经历令人叹息之处,就在于市场风气对人的影响。

如果说李一男的沉沦或许是一时疏忽,很多中小散户执着打探内幕信息,就有些太傻太天真了。能让大多数人知道的所谓内幕信息,要么不靠谱,要么早已人尽皆知,股价预期早已打满,只等着韭菜接盘。

事实上,就算真掌握了内幕交易,也并非稳赚不赔的买卖。前面提到的汤姆猫前董事长王健,就在这笔交易中亏了230万,赔了夫人又折兵。

从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来讲,任何突发性的内幕消息,其实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使事后利好兑现并出现短期暴涨,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巧合。

如果真想参与这类有重组等消息预期的主题投资,完全可以从一些基本面出发,比如公司市值规模、股权结构、大股东旗下资产证券化率等方向进行事先布局。只要克制住追逐短期暴富的冲动,以随缘的心态参与短期博弈,就很难沦为市场的韭菜,更不会陷入内幕交易等违规违法的泥潭。

从长期来看,决定股价走势的真正动力,还是估值和业绩这两个核心的指标。任何由突发消息带来的短期巨大波动,最终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市场抹平,最终显得微不足道。

特别是在全面注册制时代,投资者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价值投资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公司质地更是决定公司股价走势的最重要因素。在全新的市场生态下,事件驱动等短线打法,越来越不合时宜,“靠内部消息炒股”,越来越不靠谱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